0717、秦桧的机遇(1 / 2)

重建北宋 苕面窝 1969 字 4天前

秦桧,黄州人,进士及第,是难得的白面书生,太学学正,堪称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。

奸臣也不是天生的。

环境造英雄,当然也造奸臣。这是铁路的双轨,缺一不可。所有人都走在这条铁路上,最后谁变成英雄,谁变成奸臣,只有老天爷知道。

秦桧能够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,当然是有原因的。

金兵一夜之间打到京城之下,秦桧为人师表,一言一行都是光明正大,而且还是一个主战派。

李纲出任尚书右丞,兼任京城留守使,日夜为城防操劳,让全城军民看见了抗战的希望,秦桧当然也看到了。

更多人看见的是皇榜,小皇帝赵桓为了表明自己的抗金决心,同时表示自己对李纲的绝对信任,在皇榜中写得很清楚:

敕封李纲为亲征行营使,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为副使,在大晟府设置行营司,可以自主提拔任命官员。并且赐下银钱各百万,朝议、武功大夫以下及将校官诰宣贴三千道,许便宜从事。

这份皇榜可是威力无穷!尤其是“朝议、武功大夫以下及将校官诰宣贴三千道”,那简直就是石破天惊。

朝仪大夫,文官第十五阶,从五品的官员;武功大夫,武将的第二十七阶,同样从五品。

从五品的官职,形象说起来,大概相当于后世地级市的市长,或者相当于整编师的师长,厅级干部。

也就是说,只要被李纲看中的人,他不用请示朝廷,就可以直接填写一份官诰,让一个平民百姓一步登上从五品的高位!

秦桧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,并没有轻易冒头说话。一直等到朝中风向大变,从主战变成主和,他才搜肠刮肚给李纲写了一份东西,总体说来包括四个方面:

第一,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金人提出的条款,不要草率作出决定。

这一条很关键,意在提醒朝廷不要让李邦彦、张邦昌等少数人把持朝政,实际上间接支持了主战派李纲。

第二,不要寄希望于求和,应该进一步编练士卒,加强京城守备。

这一条是旗帜鲜明地抗金,完全和李纲等主战派观点一致,自然最容易遭到主和派得攻击。

第三,将金使安置城外,不要让他们进城窥探虚实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,秦桧还有一定的战术眼光,而且着眼点还是为了抗金。

第四,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,太原府绝对不能割让出去。

这一条说明秦桧具有战略眼光,一旦太原府割让出去,整个河东之地就无险可守。如果金兵从太原府南下,潼关根本守不住,长安、洛阳也就丢了,中原也保不住。

秦桧的东西一上来,李纲觉得找到了知音,当然要向朝廷大力推荐人才。

没想到小皇帝赵桓居心叵测,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提拔主战派,加上李邦彦、张邦昌一心求和,秦桧没有赶上好时候。

李纲一怒之下,给秦桧填写一份“职方员外郎”的官诰,利用自己的职权来了一个先斩后奏。

李纲是兵部侍郎,他要在兵部安插一个人,并不需要别人同意。如此一来,秦桧变成了李纲的参谋长,开始全力谋划京城防御体系。

“员外”,机构定员编制之外的人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临时工。

职方员外郎,是兵部下属的一个临时机构,大概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部,品阶为从六品或者正六品,还赶不上秦桧太学学正的级别。

但是,太学学正只不过是一个教授,根本没有丝毫权利。职方员外郎是货真价实的军职,而且起点并不低。

秦桧从“人民教师”的岗位走上政坛,李纲是他的引路人,也算是恩师。

士为知己者死,这是华夏的传统。

秦桧走马上任,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,为了尽快完善汴梁城的防御体系,他可谓是呕心沥血,夜以继日。

短短几天时间,秦桧就变成了李纲最得力的干将。他的工作能力,尤其是协调能力,顿时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。

把宗泽踢出京城,让李纲的主战派失去一员大将,李邦彦、张邦昌等主和派并不甘心。他们暂时还不敢动李纲,但是极大地削弱李纲的势力,那还是有很多办法的。

赶走宗泽,相当于搬走了李纲的靠山。弄走秦桧,那才是砍掉李纲的左膀右臂。

要说大宋君臣无耻,那还真不是瞎说。

李纲能够打退完颜宗望的第三次攻城,就是因为他手下有两个人:职方员外郎秦桧、兵部员外郎程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