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六十二章 召之即来,挥之则去,皇帝的用人之道(1 / 2)

朱门风流 府天 1779 字 22天前

大明立国之初就苦于倭寇,巡海捕倭于是成了功臣武将的常见差事,而朱棣登基之后立刻派了郑和率领水军去了日本,总算是让足利义满俯首称臣,因而这沿海也小小消停了一段日子。直到前几年日本再次中断入贡称臣,倭寇方才再度猖獗了起来,但是,那些刚刚成了气候的据点和补给基地,却在张攸这一次扫荡中被连根拔起。

随船的监军乃是随郑和多次下西洋,同时经验丰富的内官监太监王景弘,和那些动辄索贿指手画脚的太监相比,他这一路上和将校都相处得不错。此刻朱棣在西宫奉天殿见过一众将官各有赏赉之后,便在仁寿宫单独见了这个心腹,当头抛下了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。

“你觉得张攸此人的才具如何?”

和幼年入燕王府的郑和相比,入府时间较晚的王景弘尽管也跟着下西洋出使各国,名气却素来不显。然而,当初立太子的时候他就曾经力挺朱高炽,凡事都会多拐几个弯细细想,闻听此言之后便小心翼翼地说:“张将军用兵谨慎,从不妄自尊大,在将官中间颇有好评,此次虽然长子随行,他也一向疾言厉色,并不因是自己的儿子而多方照应。”

“要听你这些话朕还不如去看奏折!朕要听的是你的观感,问的是你觉得此人如何?”

尽管低垂着头看不见皇帝的脸色,但单凭这不耐烦的语气,王景弘就知道朱棣是有些恼了。沉默片刻,他便索性老老实实地说:“张将军豪爽归豪爽,兴许是因为他总是表现得过于大公无私的关系,臣总觉得他心机深沉。臣听说他先头在交趾时,曾经应丰城侯之请前往黔国公那里调运东西,半道上为摆夷女子所救,后来娶回做了侧室。那女子是土司的女儿,又是黔国公做的大媒,可那会儿他仿佛却忘了家里的原配苦守了空房多年。”

听到上头的天子没有动静,.他又继续说道:“他从交趾调回北京,路遇汉王的座船横冲直撞,他带回的那个侧室落水,结果还是他的嫡亲侄儿张越派人救起的,虽说不知道是他的人没法救还是没去救,但他事后并未向皇上提起。之前他的兄长张信因故得罪下锦衣卫狱,原本正好获准回乡的他却没有贸贸然进京,而是由得儿子和侄儿出面去办,自己不声不响又回了交趾,一头照顾兄长,一头又不声不响积功升迁。所以臣以为,此人极能忍。”

王景弘倒并不是和张攸有什么.深仇大恨,要把这些东西一条条拿出来说道,实在是他深悉朱棣多疑,他知道的这些皇帝必定都知道,索性把这些该说的都说了,省得天子提拔了之后再怀疑,那时候反而更糟糕。而且在他看来,皇帝对于张家人信赖太过,实在不是好事。果然,这番话说完,朱棣便没有再多问什么,而是摆了摆手吩咐他退下。

“猝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.不怒……张家人这几个有出息的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,如此算起来,张攸能忍算不得什么错处,至少比没出息的跋扈狂躁好。罢了,也该是时候把张辅从宣府调回来,让他夫妻父子团聚好好荣养。”

朱棣自言自语嘟囔了一声,随即忽然想起了什么,.又从案桌上翻找出了山东布政使送来,内阁进呈的奏折。再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,他微微思量了一会,又用朱笔在上头漫不经心地提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准字,随即唤来了一个小太监。

“去文渊阁传旨,让杨荣金幼孜把封赏的明细拟出.来进呈给朕。还有,你去张家传朕口谕:这都已经几个月了,竟是没有一篇札记送上来,实在不像话。《论语》读完了还有《尚书》《春秋》,总之不拘四书五经,三日后立刻送上来!按照朕的原话传,一个字也不许少!”

那小太监虽说不到二十,却也是在御前呆了两.年的人,自然不会傻呆呆地问去哪个张家传旨。答应一声正要疾步出去的时候,他却听到上头又传来了一个声音,正想止步时却发现皇帝是在吩咐别人。饶是如此,他仍免不了竖起耳朵听了个仔细。

“去御用监吩咐.张谦,以王贵妃的名义赏赐英国公成国公黔国公夫人各云缎十匹,再让他去庆寿寺点上长明灯……太医院养那么多人难道是吃干饭的,当初皇后和张贵妃的病他们没办法,朕的顽疾他们没有办法,如今王贵妃的病也没有办法……”

后头的咆哮那小太监再也不敢听,连忙快步出了正殿,等到了外头就一阵风似的朝文渊阁奔去,心里头却是有一种莫名担忧。自打王贵妃这病一日比一日重,皇上的脾气就日渐暴躁,若是贵妃哪一天真的没了,这以后皇上一怒之下处置人还有谁敢规劝?

由于王夫人知道张攸父子回来,张家必定事多,于是留着张越和杜绾吃了午饭,少不得早早让他们回去。出了英国公府上了马车,张越正想说些什么,结果车轱辘一转,他就感到杜绾轻轻抓住了自己的手,连忙扭过了头。

“孟大人是不是不该回来?”